副标题#e#
(原标题:历时26年!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
乾明 发自 凹非寺
对撞派 出品 | 公众号 ai7gua
三、二、一,点火!
中国航天,迎来里程碑!
刚刚,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25分钟后,星舰分离。
这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系统正式全球组网。
历时26年,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更具代表性意义的是,这是属于国产航天产业链的高光时刻。
中新社报道,北斗三号系统中的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同样,北斗系统的性能,也不输GPS等成熟系统,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更加好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知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经南院士说过:
北斗三号的功能,在精度、可靠性方面与GPS接近。而能实现通、导、遥一体化的,只有北斗。
26年从0到1建北斗,全球组网预算400-500亿
北斗系统的建设在1994年启动,至今经历了26年,跨越了三代。
背后不只是从无到有,北斗也在不断壮大:从中国到亚太,再到全球。
“拓荒”的北斗一号
第一代北斗系统(北斗一号),也是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承载中国导航卫星的拓荒任务。
2000年,中国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北斗能在有限的区域内提供服务。
2003年,中国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来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这也意味着北斗一号组建完成,能满足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定位、导航、授时需求。
不过,这并不完美。北斗一号采取的是有源定位技术。
整个过程,要用户先通过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申请定位的信号,然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并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
因为依赖地面控制中心的卫星转发器,在定位精度、用户容量、定位的频率次数、隐蔽性等方面均受到限制。
而且这个系统没有测速功能,不能用于精确制导武器,北斗还需加油。
但北斗一号建成,也让中国成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而且与美俄的系统相比,北斗一号也有创新:比如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实现了通信导航的一体化。
“逐步变强”的北斗二号
在北斗一号正式完成的次年——也就是2004年,北斗二号建设开始启动。
与北斗一号相比,北斗二号成熟了太多。
一方面是范围,从中国扩大到亚太地区,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另一方面是技术,在有源定位的技术上,还增加了无源定位,用户不需要发射信号,只靠接收信号,就能完成定位,解决用户容量限制,满足高动态需求。
这自然满足了精确制导武器的要求。
所以,整个北斗二号的组网卫星和卫星的类型要比北斗一号多了不止一个层次。
不仅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还有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
从2007年开始组网,到2012年完成14颗卫星的发射组网,采用的是中高轨混合星座架构。
人民网2012年报道,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说,为了建设北斗一号和二号,投入的总经费是几百亿。
面向未来10年,北斗要做全球组网,还要再投入四五百亿。
这年12月,北斗一号的最后一颗卫星寿命到期,2013年正式退役。
与此同时,面向全球的北斗三号,已经开建3年了。
“全球覆盖”的北斗三号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开始建设,因为要面向全球组网,整体数量也进一步提升,达到了30颗卫星。
其中有3颗静止轨道卫星、2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今天发射成功的是一颗静止轨道卫星,也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收官卫星。
而在此之前,北斗三号早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了。
从2017年11月开始正式发射第三代卫星之后,2018密集发射后,已经覆盖了“一带一路”国家,同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全球服务。
#p#副标题#e#
到时候,我们的北斗会更加厉害,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也就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能给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就更多。